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“失语病”
前几天听了连云港师范院校李明高教授的讲座,主题是《在“洗课”中走向教学的本真》。在这一次的学习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,感受颇多。
李教授从几个方面讲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,他说语文教学犯了很多的病,像浮躁病、作秀病、跟风病、瘸腿病、失语病……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小学语文老师,我也知道语文教学肯定存在这些病症,比如“近视病”就比较严重,老师们一味地追求分数,给学生搞题海战术,急功近利应试至上。这种情况在中学比小学要严重的多,我认为小学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。
李教授还说了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病叫“ 失语病”,即:老师不敢对学生进行否定性的评价,误解多元理解的内涵,没有原则,没有纠偏,一味肯定。 听了李教授讲“失语病”后我有一点想法,我们都知道,现在的教育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,学生只要有自己的见解,作为老师要多给予他们肯定的态度,而要尽量避免否定他们的观点,为的是怕挫伤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。所以我在平时上课时会经常鼓励学生:“发言要大胆一点,说错了不要紧。”当学生给出了答案后,我多是表扬他们的,哪怕学生的答案中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,我也会赞赏他。对于他们说错的地方,我却不去批评。这种情况是不是李教授说的“没有原则,不去纠偏”呢?我的经验告诉我,如果我当时指出学生说错的部分,“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”或者是“不应该这么说”等等,那么这个学生他下次有可能就不会主动回答我的问题了,甚至于所有的课堂上他都不会主动回答问题。
我以为只要孩子们在课堂上能积极地思考,勇敢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就是好的现象。为什么有的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不敢举手,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。其实他们从开始上学并不是这样的,那时的他们是那样的活泼,那么的爱发言,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回答是错误的,或者是不全正确的,作为老师给了他们批评,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。因此他们再也表现不出从前的积极和主动了,上课也不爱思考了。如果当时的老师是另外一种态度,哪怕孩子说错了,你也要给他们一个微笑,一次点头,一句表扬的话,那这些孩子一定会是不同的结果。作为可以在孩子以后的学习之路上我们老师再一步一步的引导,使他们越来越好。而不是把他的学习的兴趣给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教学中适当的“失语病”是利于教学的,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,更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。
(摘自国培小语班班级博客 (2012-08-30 07:12:44)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