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学员心得

做有文化烙印的中国人

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12-08-24 点击数: 字体:【小】 【大】
      2012年8月24日,第二阶段的学习在古色古香的诗词中拉开了序幕!
      杭州采荷一小特级教师赵远利先生以我们学员的《渔歌子》和《泊船瓜洲》为依托,在肯定了众设计的扎实,合理,拓展适当……一系列可取之处外,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,赵老师认为:在古诗文的教学中,我们应该注重朗读上的节奏与押韵的指导,适度地挖掘创作背景,交给孩子一些关于词的东西等,总之,我们应该用诗词的方式教诗词,指导学生用诗词的方式学诗词!
      接着,赵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做了详细的解读!教学环节里的“情境导入,学习古诗,拓展延伸,背诵默写。”教学方法中的“准确理解诗词内容,根据上下文让孩子猜古诗文的意思,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,重视古诗文的反复诵读。”教学设计上的“对课标理念的把握,教学用书的使用,传统文化的渗透,材料的搜集,设计的琢磨与修改。”三方面的深层剖析,让我深切地体悟到古诗词作为国学精粹,我们不得不重视,不得不琢磨,不得不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!
      传承国学经典,培养儒雅人格!古诗词的学习大都与孩子的精神成长,人格培养紧密相连,通过诵读,学古人的豁达开朗;通过诵读,学古人的博学多识;通过诵读,明诗词的凝练神奇;通过诵读,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!
      每首诗都是由情趣和意象构成不同的境界,但在我们的课堂上,我们有往往难以实现引导孩子入情入境,很多努力常常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说教,孩子依然游离在诗文之外!
      赵远利老师的讲解使我想起了我们乡镇诗歌教学的尝试。加入新教育后,我们乡镇正逐步尝试着20分钟的,40分钟的古诗教学,当然一切只是摸索!
      王崧舟老师认为:古诗词教学即在读,要字正腔圆地读,要入情入境地读,要有变化地读,要入心入神地读。我深受启发,于是逐渐摸索古诗文教学,力求在:读一读,读出韵律中把握古诗文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瑰宝来歌之舞之,带领孩子们走进古文化天地;读一读,读出意境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,以画解诗,把诗文读鲜活,读灵动,让诗词在孩子的生命里多彩起来;读一读,读出情趣,带领孩子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,去寻找,去捕捉,去感受短小精炼的语言蕴含的博大精深,抓诗眼品味古诗文魅力,体味传统文化的神奇;读一读,读出情感,带领孩子一步步由韵律到意境再到情趣的玩味,读出诗词特有的情愫,走近诗人,与诗人感同身受,走出诗词,品味自己的多彩人生!
      诗画一体,诗乐相得,也许,就像我们的尝试一样,在古诗词的徜徉中引领着孩子由诗如乐,由乐入画,由画入情,诵其韵,明其境,悟其情,会其意。那样,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会不会挣脱一味记背的枷锁,洗去流光溢彩的浮华,真一回!
     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:阅读诗歌,大体把握诗意,想象诗意描述的情境,体会诗人的情感。抓住了这个根本不放,诗歌的情感再是读者赋予的,我们也不会多元到哪儿去!
      我们的摸索只能说是本土特色,赵元利老师的见解才是高屋建瓴,不管方式怎样,我们都致力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,发扬,关注于孩子的生命成长!
      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:这种诵读和成年以后的反复重温,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。为了培养一定意义上的中国人,我们还是多关注古诗文的教学为好!

      古诗词是我们的烙印,是几千年来永远无法抹去的引以为豪的烙印,就让我们把这个烙印一代代传承下去吧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摘自国培小语班班级博客   作者:蜗牛为梦而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