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,丰盈了我的“国培”时光
1925年,因为父亲的一封来信,“我身体平安,惟膀子疼痛利害,举箸提笔,诸多不便,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”,朱自清“泪如泉涌,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,特别是《背影》里所叙述的那一回,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” ,于是写下了这篇“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”。
夜晚的淮北,昏暗的灯光,干冷的空气。短短一周的培训时间,因为有了《背影》的陪伴,变得静谧而温情,充实而丰盈。每天除了听讲座,听课评课,观摩学习,剩下的点滴时光都付与《背影》了。
阅读初期,百度海量的助读资料,各方名师自出心裁的课例、课堂实录,近几年闹得如火如荼的“韩李之争”……蓦地发现,我竟然自不量力地把自己置于《背影》的风口浪尖!我在《背影》的激烈争论的漩涡中沉浮,在《背影》的诸多课例实录中徘徊……我忐忑了,甚至想退缩。可内心有个声音一直在激励着我:“尽管是献丑,却也是难得的有名师指导的机会啊!于是继续鼓起勇气,坚持。
我像肖培东老师说的那样,在纸条上写下这篇课文需要思考的八个问题,然后老老实实阅读课文,一字一句写下课文的文体特征;内容和主旨;写作动机和背景;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;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,思考它的教学价值,注重教学聚焦,做出学情预判。点点滴滴,方方面面,我提醒自己思考周全,做出取舍。这八个问题想透了,备课开始了。我以自己的眼光,遵从自己的内心体验,重新阅读,重新思考,准备重新上一堂属于今天的我和学生们的《背影》。最终,紧扣文本细细阅读,发现最感动我的就是、还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,以及儿子内心爱的挣扎。
单元导读提示我们,《背影》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,阅读时可以从人或事的角度切入,但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还是自己“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”;要以理解写法、“反复品味、欣赏语言”为教学的重点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“朴素而醇厚,简净而细致(见课后习题)”,只有让学生自己多读,多品,多思,多悟,细品细读才能得其中味,而初中的学生又往往 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,这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二,帮学生将理解推向深入。
课堂上,探寻父爱的深沉,这是学生可以感受到的。但“我”对父亲的情感变化,父爱的艰难、隐忍就不容易体会了——这既是重点,亦是难点。我牢牢记住,在语文教学改革进入理性思辨时期的今天,“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、实践性课程”,语文核心素养为四个维度:语言能力、思维能力、审美情趣、文化修养。我以“情感”为内核,以“语言”为外衣,引导学生去圈画批注,深入理解词语,解读语句,联系上下文,补充介绍背景资料……以听说读写多种方式去发现、去交流、去探究、去书写对“父子深情”的感悟。
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,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是有活力的,是在收获的,是愉悦的,这才是一堂优质课的标准。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一起,阅读经典,能够深情凝视美丽的“语文”之花,领略她别具的芬芳,在语文的旅途上快乐前行。
(供稿:初中语文班 枞阳县 方铭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