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学员心得

深秋北上(国培记事三)

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03-22 点击数: 字体:【小】 【大】

      后四天的培训中,昨日王宗海教授的个性太鲜明,令人过耳不忘,遂先记之。

     这几日,与同住的彬彬老师琢磨《桥》这节课,对于课文的诸多细节一直把握不准,对洪水凶猛的体会、对老汉形象的感悟,通过哪些关键词句来把握?此环节与彼环节间如何过渡?多媒体该如何运用才能锦上添花?设计了一遍遍,又推翻了一遍遍。最后她呈现的这节课已是十分精彩,有张力亦有感染力。

     王教授却是完全不走寻常路,出人意料地一来就范读,且是那种能直接把你砸晕的范读。从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,到自己数次教这篇课文,到数次听别的老师上这篇课文,一直有触动,却似乎总未达到情绪的顶点。反复读这篇小小说极冷峻又极震撼的文字,却总是找不到那个爆发的口。山洪来了,情感的洪流始终无法宣泄。

     而今天,王宗海教授的课上,他的纵情一读,一下子将这个口撕裂,心底隐秘的情绪喧嚣而出,在短短的四分多钟的朗读中,我突然觉得,沧海桑田、星河流转,不过如此,不过如此。

     这种情感你以为孩子感觉不到吗?最前排的那个男孩子,一直在偷偷地抹眼睛。我想,他可能此生都难以忘记这样的一节语文课,这样的一位老师,用这样的朗读,将情感的锤重重地撞击在他的心灵上。

     文字和音乐真是一对相得益彰的好兄弟,王宗海教授对文字和音乐的理解叫人叹服。这首经典的背景乐是作曲家范吉利斯为电影《哥伦布传》创作的配乐,正是展示与惊涛骇浪搏击的场景。电视剧《士兵突击》用过它,纪录片《国殇》用过它,今天王教授朗读《桥》时用上它,再也没有比这更吻合的了。

     最后四段写“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。她丈夫和她儿子。”这时,结尾将悬念揭开,有更加摄人心魄的悲剧力。王教授此处选择的是无配乐朗读,也是别具用心。前面内容的最高潮如这洪水到“一片白茫茫的世界”就可以戛然而止了,到最后反而留白,让听者的情绪得以喘息,也是让最高处的点能缓缓回落,不然,可就真得溃堤而一发不可收拾了。

      之后的整节课上,王宗海教授都是“以读代讲”,这篇素来被老师们公认的“极难上”的课文就在他“定好基调”“体会情感”“情境揣摩”“沉稳强疾”的几个词中,从学生们越来越有慑力的朗读中,将重难点一一突破。小说是连贯的,最吸引人处必是情节冲突最高潮处,读时也必须是一气呵成,哪能等得及来慢慢分析、细细品味。王教授这节课就是这么处理的,读好小说语言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概括,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感悟。原来,语文的确是可以“读”懂的!

     下午的讲座是这次培训最轻松、最有趣的。王宗海教授教给大家发声方法、介绍五种不同的朗读语调、结合各种不同类型课文示范朗读,再加上现场互动、学员模仿练习、教授激情演绎,三个小时的过程,一分钟未停,笑声、掌声不断。也许王宗海教授的朗读高度是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,但他的朗读又点燃了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、作为要跟文字打一辈子交道的人、作为“伪文艺青年”那颗激情澎湃的心,他将文字的魅力用充满魅力的朗读呈现,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魅力无限。

     下午四点左右,任强教授来提醒他可以结束了,不然赶不上班车,王教授正讲得兴起,大家也学得正酣,干脆继续讲。直到念念不舍地结束,任教授才解释“王教授本来要赶五点的汽车,肯定来不及了,要是坐六点的汽车,那七点的火车也肯定赶不及了”,王教授说那就打车回去。

     下午他示范读的一篇课文叫《军神》,有学员说那王教授就是“朗读之神”,我觉得他应该叫“朗读狂人”吧!也正有了这种对自己所爱之事的狂热,才能令人高山仰止。